过陈州,谒张方平并会子由;熙宁十年( 1077年)四月,苏轼出守徐州,与子由过南都,谒张方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出守湖州,于南都别子由,谒张方平;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苏轼从黄州到汝州,于南都谒张方平;元祐四年( 1089年)五月,苏轼出守杭州,于南都谒张方平。
[百家讲坛]张方平把苏轼苏辙两兄弟推荐给欧阳修 选集 更多 《百家讲坛》 20241117 博物馆里的动物们 14 汉武帝的鲸鱼 《百家讲坛》 20241116 博物馆里的动物们 13 霍去病的石蛙 《百家讲坛》 20241115 博物馆里的动物们 12 南越王的小熊 《百家讲坛》 20241114 博物馆里的动物们 11 郑公的神鹤 《百家讲坛...
苏轼始终称张方平为恩师,十分敬仰。张方平于元祐六年去世,享年 85 岁,谥号“文定”。苏轼听闻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为其服孝三月,并亲自撰写墓志铭。“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时光荏苒,转眼间苏轼已离开成都十年。但对成都的喜爱和思念从未减少。每当想起成都的那座桥,那些善良百姓,与宝月大师的兄弟...
此时张方平已经退隐,而苏轼却在朝上站在变法派的对面,所以仕途一直不得意。苏轼对新法不满,发了很多牢骚,并作了很多诗,如“谓主上好兴水利,不知利少而害多”,就是讥讽朝廷的水利工作。反对派以此为证据禀告皇帝,一心变法的神宗大怒,苏轼便被下狱,在狱中长达4个月之久。这就是元丰二年(1079年)的...
苏轼之官场原则无疑受到了张方平的极大影响,其政治生活亦是如此,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观点,不偏袒任何政治集团,苏的一生也因此一直在被贬斥的路上。这也正显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 神宗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发。此案始作俑者是数年前揭发苏轼的沈括,后因御史台弹劾遂案发。其时形势险恶,人人避之惟恐不及。
当时张方平已经退休居家,但依然不顾自身安危跳出来为苏轼辩护。也许是感受到了大儒张方平举动之真挚,当时的太皇太后曹氏都出面为苏轼求情,所以苏轼得以幸免。 曹皇后 苏轼始终称张方平为恩师,对他十分敬仰。张方平于元祐六年(1091年)去世,时年85岁,谥号“文定”。苏轼听闻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他与张方平无亲无故,却为...
张方平将毕生所作诗文交苏轼整理编辑。后苏轼以其门生自称以示尊敬,张方平却自谦当不起“老师”称号。 张方平临终前,了无牵挂,“惟以子瞻兄弟为念”。张方平死后,苏轼为其服孝三月,并撰写墓志铭。 苏与张38年的交谊,成后人津津乐道的文坛佳话,南宋岳珂有评:“先生(指苏轼)于乐全(指张方平),以道相从,投石以针...
他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大家苏轼的品格。他就是张方平。他有着怎样的经历?与苏轼父子又有怎样的交往? 清平乐 苏轼、苏辙 一、张方平其人与为官态度 张方平,字安道,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张方平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僚家庭,“诸书一览辄通,罕复再阅”,可谓少年天才。虽天纵英才,但他这种求快而不...
至和二年(1055年),苏东坡父亲苏洵听闻张方平的大名,带着苏轼兄弟前去拜访。张方平一见苏轼,惊为天人,以为人间骐骥。苏洵与张方平商量,想让苏轼兄弟先在蜀中应乡试,张方平却认为,这是“乘骐骥而驰闾巷”,大材小用,力劝苏洵让二子直接赴京应举。但想要赴京应举,没有人推荐是不行的。苏洵便想请张方平作为两兄弟...
苏轼的《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是苏轼代张方平所作。张方平(1007—1091年),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官至太子太保。他是苏轼的挚交,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张方平曾上表替苏轼说情,故苏轼终身敬重他。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