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广东省汉族客家戏剧剧种 、广东三大剧种(粤、潮、汉)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称为"南国牡丹"。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清代乾隆年间进入粤东,以潮州为中心,向邻近地区传布。其艺术风格与湖北汉剧有所不同,为显示区别,1956年定名为...
广东汉剧(大埔县),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传统戏剧,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 广东汉剧艺术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有“南国牡丹”之美誉。广东汉剧行当齐全,分生、旦、丑、公、婆、净、末七个行当。广东汉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语言为舞台语言。具有唱腔优美、扮相俊秀的特点。同时,...
广东汉剧(蕉岭北磜)是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广东汉剧(蕉岭北磜)被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措施 2022年12月7日,广东汉剧(蕉岭北磜)被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6月5日,蕉岭县文化馆被确定为第十批梅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东...
广东汉剧,广东三大剧种( 粤, 潮, 汉 )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 “ 南国牡丹 ”。广东汉剧原称 “ 外江戏 ”,清代乾隆年间进入广东,以潮州为中心,向临近地区传布。其艺术风格与湖北汉剧有所不同,为显示区别,1956年定名为 “ 广东汉剧 ”。唱腔以西皮, 二簧为主,角色分生, 旦, 丑, 公, 婆, 乌净, ...
公元1933年始称“汉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戏剧普查,定名为“广东汉剧”,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称誉为“南国牡丹”。叶剑英元帅为广东汉剧院亲笔题写院名。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广东汉剧的行当主要分为生、旦、丑、公、婆、净(红净、乌净),唱腔质朴醇厚...
广东汉剧的行当,分别为生、旦、丑、公、婆、净六个行当。 生行又称小生,主要扮演青、壮年男子的角色。小生一般是用清脆明亮的男声假嗓, 塑造出文雅潇洒,又奔放飘逸的形象。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旦行主要扮演青年、中年妇女的各种角色。旦行...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着《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自从中原辗转流播入粤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明显的舞台特征是“皮黄声腔,中州音韵”。客家人本来是中原地区汉族的后裔,从东晋开始,为避天灾人祸,历史上经过五次南迁。就历史、语言、习俗等方面文化因素而言,广东汉剧与客家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笔者以史料和前辈综论为据,从...
《王昭君》剧组近百人前往广州巡演,为广大群众带来精彩的广东汉剧表演。从湾区到老区,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走亲”如约开启。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官话(中原地区普通话)为舞台语的剧种,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