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我知道了,大家都往高处走,只有水往低处走,大家都在容易的地方,水独自在困难的地方,大家都是洁净的地方,只有水在污秽的地方,它所在的地方,都是大家不喜欢待的地方,所以,谁能和他争抢呢? 老子:与世无争,所以谁也不能和它争。这就是水德。 水无处不在,道无处不在,水不曾失败。 空而静,适合为...
孔子:“丘惭愧,一无所成.老子:“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孔子:“可丘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老子:“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孔子:“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道无形,不限于世间万物,而我的...
第一次对话孔子生活的年代,礼乐制度基本崩塌。他对此非常痛心,但也无法改变现状。后来听说国都城内的史官老子博学,孔子便起身前往洛阳向老子问礼。一见到老子,孔子便开始诉说他对当今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不满。老子只是耐心地聆听,笑而不语。到了黄河边时,他指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对孔子说了一番话。老子问:“...
这次对话不仅在思想上的碰撞中产生了火花,更在对方的观点中吸取了养分。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了要顺应道的规律,要摒弃功名利禄的追求,而老子也从孔子那里学到了仁义礼智的实践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对话和交流,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融合和影响,为后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他们的思想和观...
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苦县曲仁里。 这次会见,两人谈到了仁义,但老子并没有认同孔子所言的仁义。 在老子看来,这扰乱了人的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 老子说: “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种自然现象,因此人的行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 你看,天地按自然规律运...
首次相遇,孔子携弟子远道而来,向老子求道。两位智者虽理念不同,但相互尊重,互相倾听。孔子谦逊地倾述儒家之道,老子淡然地阐释道家思想。此时天地为鉴,两位圣人的对话宛如星辰交相辉映,那番景象成为后世流传的佳话。第二次会面,孔子再次造访老子,探讨治理天下之道。他们争论激烈,各抒己见,但背后却隐藏着对彼此...
第一段对话 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
可以说,孔子与老子共同继承了殷周以来人文主义的思想跃动,并进行了创造性地转化,激发了后来各家人文思想的发展,最终汇聚成了一股时代的潮流。而“孔老相会”或“孔老对话”这一史实,不仅在《史记》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战国策》《庄子》等文献也都曾有所记述。另外,即便是《礼记·曾子问》这...
第一段对话 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 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如果孔子和老子对话,会聊些什么?老子:吾道一言以蔽之,曰“无为而治”。天地自然,人为有为,则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