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的,出自《白虎通·三纲六纪》。其中的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它是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 三纲五常,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gāng wǔ cháng,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三纲: 君为臣...
“妻为夫纲,子为父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家庭伦理观念,强调妻子要以丈夫为中心,子女要以父亲为中心,即“三从四德”中的“从父从夫”。这种观念源于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妻为夫纲”要求妻子在家庭中要顺从丈夫,尊重丈夫的权威和地位,维护...
“三纲”指的是“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 答案 解析收藏 反馈 分享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妻为夫纲”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观念,源自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三纲五常”。这一观念体现了传统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体来说: 君为臣纲: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臣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则应明...
「三纲五常」一词,始见于东汉马融,「三纲」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的人际关系,「五常」指人类五种恒常的本质,仁、义、礼、智、信。通称「纲常」。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引《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注释「三纲」。真德秀曰「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父为子纲,父正则...
“三纲”,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的本义为提网的总绳,其比喻义为事物中占据支配和控制地位的关键成分。 “三纲”的提法并非出于儒家,而是始于韩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孔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
出自《三纲五常》。原文: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为父望。译文:国君是臣子的准则,国君于无道,做臣子的就可以离开他,投向别的地方。国家是人民的准则,国家混乱不上正轨,人民就奋起攻击。父亲是儿子的准则,父亲邪恶,儿子就远走...
“纲”是统治者认为维持正常秩序的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如纲纪、纲常 三纲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就是说,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