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位: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在果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5章 仁和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能冲和,使万物点燃火焰用来祭祀;圣人不能冲和,使百姓点燃热情用来祭祀。]——仁,果仁,由两瓣夹着一胚芽组成。两瓣表阴阳,胚芽表生机。合起...
一词三位,是指从因果关系上来看,一词有三个位置。因位、行位、果位。 因位:在原因的位置上;行位:在行动的位置上;果位:在结果的位置上。 这样差不多可纵向认识一个事物了! 体相用,是指认识一个事物,一般都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认识。 这种认识,只发生在某种水平结构上。 这样差不多可横向认知一个事物了!
另外的一种是果位识,果位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死后只是我们的这个色身腐坏,而神识是要进行投胎的,这个投胎的神识,我们就拿投生到畜生道来讲的话,他投胎到了畜生道,他要生活在属于他的地方,可是如果你让他来到人道进行打工,生活的话,他是做不到的。同样的,如果这个神识在死前的修行是要往生到天生做仙人的,...
这一部分称为因位识,因位识就是因地位的识。 还有一种识是果位识,果位识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个识是不灭的,这个识投生到畜生道了,投生到老虎道了,他在老虎身上,形成老虎的时候,那个老虎只能在草原上抓吃草的动物了。他不可能到**炒房产去了。这是果位识,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这个人,这个识投生到天道,上升到...
因位止观与果位止观。..一般所讲的止观都是因位止观:止者心一境性,观者抉择法慧。在因位上叫止观,成功了在果位上就是定慧。我觉得四刀讲的没问题。我这里为什么提出”果位止观呢?主要是讲悟道之后的修行,不随众缘即止,了了常觉即观。
本愿是因位,净土是果位。本愿的本是因果的因。菩萨在成佛前的所有修行阶段的道阶都属于因位,成佛就是果位。所以,本愿就是因位发出来的誓愿;本生就是因位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本师就是,释迦牟尼在为成佛前处于因位,多次轮回的时候,所有弟子的师傅。 2024-06赞 回复@骁遥2015 表情0/300发表评论 其他用户评论...
练瑜伽的是要讲Karma的,Karma 就是因果;如果我们把体位成就放在果位,它反而会成为未来无明和困惑的“因”;但是我们只是为了练习而练习,把练习当作一个正念的风险,这样就带给我们智慧之“果”。 而这不就是练习瑜伽真正要成就的吗?
因位识就是阵亡之后被业力等流,没办法的入胎;——被迫轮回 果位识就是阵亡之前,已经修到那个层次,直接去入胎;——主动转生
“将佛家果位的涅盘境界,提到因位来作为修行的目标”——这句话非常强大啊!小子看到此语,内心大感震动,敢问楼主,这是哪位大师所言?这句话应该是针对那些已初步破除掉我执、法执这两种根本执着的人,所讲的法。即,应该是对那些修行大乘菩萨道的人所讲的法。而能如此讲法之人,必是已经完全"...
你肯定把佛法无智理解成了断灭空,而佛法又是讲八识四智,又是讲金刚无上般若智慧,若按断灭空讲岂不自相矛盾?而佛法所讲一切要综合诸部经义来看,否则就会违背佛法义理,就譬如心经,要结合金刚经和诸部经义来看,要理解的符合各部经义,而不让它们产生矛盾,那么,综合所有佛经,佛陀所讲一切皆空的功用就是引导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