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夫山鼎为上世纪60年陕西代乾县农民李培乾捐献给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的一件青铜器,其来源据说在麟游、扶风、永寿交界处的某沟内出土。后经考古人员调查,系出土于陕西省永寿县店头乡好畤河村。善夫山鼎通高45厘米,口径42厘米,腹围125厘米,腹深21厘米,重28.1千克。圆形,折沿,立耳,鼓腹,圜底,...
整齐线条优美,造型规整,做工精良,敦实大气,加上铭文加持,为一件珍贵的西周大鼎——当然,相比师才鼎、喪鼎,这件鼎其实并不是那么巨大,但依然称得上是一只大鼎,青铜重器。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年/11 月/20 日/第 009 版 《善夫山鼎》,作者,杨曙明。 图片均由博主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如感兴趣可亲自去...
鼎内壁有铭文12行共计121字,其中包含两个“重文符”。这段铭文记载了“王三十七年正月庚戌”这一天,王册命”善夫山“,并给予赏赐。依照文献记载,西周末期在位超过三十七年的周王仅有周厉王和周宣王,结合其他同时期青铜器的铭文,考古学家推断,善夫鼎出自厉王后期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由于这件鼎,“年、月、月相、...
善夫山鼎 鼎的内底铸有10行121个字的铭文,这是一篇册命铭文,主要记录王的任命、训诫、赏赐内容以及册命仪式的过程。铭文记载在某王三十七年正月庚戌这一天,周王在宫室举行了一场浩的册命仪式,嘉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善夫山”,最后善夫山稽首谢恩等。“善夫”是西周时的一种官职,“山”是他的名字。专家学者...
善夫山鼎铭文中的“惟三十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是已知西周金文中纪年较高的一例。据文献记载,西周晚期在位达37年的周王只有厉王和宣王。善夫山鼎铭文开首年、月、月相、日期等“四要素”齐全,因此这件器物在铜器断代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李学勤和刘启益等学者在对比研究了善夫山鼎、仲稱父鼎和叔硕父鼎后,...
善夫山鼎铭文中的“惟三十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是已知西周金文中纪年较高的一例。据文献记载,西周晚期在位达37年的周王只有厉王和宣王。善夫山鼎铭文开首年、月、月相、日期等“四要素”齐全,因此这件器物在铜器断代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李学勤和刘启益等学者在对比研究了善夫山鼎、仲稱父鼎和叔硕父鼎后,...
所属专辑:陕西历史博物馆解说词(1小时版) 音频列表 1 2.2.1 分封制——旟鼎 83 2023-07 2 2.2.2 册命礼——善夫山鼎 89 2023-07 3 2.2.3 刑罚制度——它盘 105 2023-07 4 2.2.4 沃盥之礼——宗仲匜盘、几父壶 103 2023-07 5 2.2.5 礼乐制——祚钟 ...
西周晚期(宣王世) 善夫山鼎。通高45、口径42、腹深21厘米,重28.1公斤。陕西永寿县好畤河出土。立耳圜底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及弦纹一道。 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121字(其中重文2)。铭文释文:隹(唯)卅又(有)七年正月初吉庚戌,王才(在)周,各(格)图室。南宫乎入右譱(佑膳)夫山,入门立中廷,北卿(向)。王...
可以对鼎铭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进行归纳和概括,强调其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进行展望,鼓励更多的学者对善夫山鼎铭文展开深入研究。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文的组织结构和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为他们阅读文章提供了一个逻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