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⑴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⑵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微米,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⑶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⑷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为靶子,
卢瑟福实验方法是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从而证实他的原子行星模型的实验方法。该实验是原子物理学早期发展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19世纪末有两种原子模型,一种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内,而电子则一个个地分布于球的不同位置上。卢瑟福则认为原子中央是一...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1)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绝大多数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
1911年,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出现了三种实验现象:(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了斥力
卢瑟福计算出原子并不是一团糊状物质,大部分物质集中在一个中心小核上,现在叫作核子,电子在它周围环绕。实验结论 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原子内有较大空间,而且电子质量很小 。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路径:...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1)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000倍。(2)金箔--作为靶子,厚度,重叠了3 000层左右的原子。(3)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4)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1)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 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000倍.(2)金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