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郓城县侯咽集镇何堂村,76岁的省级非遗项目北词两夹弦传承人何心灵正在手把手传授7岁男童郭成睿“头把弦”的弹奏技艺。温暖的阳光照射在一老一小身上,让周边的村民们感到格外温馨,北词两夹弦这项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在春日的阳光里得以传承和延续。北词两夹弦作为鲁西南独有的地方剧种之一,节奏...
“这个指头应该放在这里,拉弓时要成一条直线……”近日,在郓城县侯咽集镇何堂村,76岁的省级非遗项目北词两夹弦传承人何心灵正在手把手传授7岁男童郭成睿“头把弦”的弹奏技艺。温暖的阳光照射在一老一小身上,让周边的村民们感到格外温馨,北词两夹弦这项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在春日的阳光里得以传承和延续。
蛤蟆翁(北词两夹弦) 北词两夹弦,也叫“小四股弦”、“蛤蟆翁”。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大名、馆陶、肥乡、广平等地。 北词调也是在鲁西南“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流行于黄河以北的四股弦和两夹弦的支流。据艺人杨西林等讲:北词和南词都是两夹弦里的腔调,曲调也很近似,北词比较率直,而南词 较北...
北词两夹弦的前身即“吱呴腔”,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其剧目、表演、音乐雅俗共赏。戏班曾获得乾隆皇帝亲自题诗的折扇,演员程知晓和何先兆的演唱曾深深打动罗荣桓元帅。2009年,北词两夹弦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郓城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这里民风淳朴,底蕴丰厚,是冀鲁豫三省的文化汇聚之地,北词两夹弦作...
〔慢北词〕又名〔双北词〕〔大板北词〕,是老艺人王文德解放前在原有〔北词〕板式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为相区分,故原〔北词〕称为〔单北词〕。〔慢北词〕的显著特征为上下句皆有三个乐段,首句须散板起唱,至首句的第二乐段末开始伴奏,其不具有独立性,结尾须转〔快北词〕
〔砍头橛〕又名〔坎头橛〕,是北词两夹弦从山东花鼓(花鼓丁香)中继承而来的板式。其为上下五言体,原则上可无限重复,上下句结束后一般要加过门,唱腔的结尾须收以两个七或十字句。这些特征与山东花鼓的〔砍头橛〕基本一致,甚至可以从中听出山东花鼓在配加弦乐后的一些遗痕。南词两夹弦的〔砍头橛〕只是五字句的...
演出团的成立填补了莘县戏曲文化的一项空白,将莘县的“北词两夹弦”文化事业得以继续传承,为两夹弦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注入时代活力。记者同时也采访到张道河的母亲,老太太年过七旬,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如今依然能够登台演出,据张道河的母亲介绍,她从小学习北词二夹弦,十五六岁时便能登台演出,十九岁时与张...
郓城县郓西北词两夹弦剧团创立于2015年08月24日,公司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侯咽集镇何堂村,交通方便;主要市场领域为戏曲表演。公司有1-49人,性质为个体工商户,是一家在山东专注广告/传媒/文化/体育的公司。 工商信息 郓城县郓西北词两夹弦剧团
7月12日上午,莘县朝城镇政府驻地西5里324省道南侧的后三里营村张道河一农家,有唱的,有拉的,几乎全家齐上阵,让字正腔圆、行腔悠扬和极具穿透力的中国稀有剧种——两夹弦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当天,记者探访了莘县朝城北词两夹弦家族,倾听了两夹弦的天籁之音。 始于明末流行于清代 百姓喜爱莘县北词两夹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