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 简介:是唯识宗所说八识中的第七识,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详作讫利瑟吒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阿陀那识”、新译...
佛家所指的心识,粗分为八类,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为什么我们一心能有八识? 原来人们通常都是执着于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除人们的执着。前五识、即眼、耳...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末那识”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
在佛学的体系中,有一个特殊的概念被称为“末那识”,它在八识中的地位被排在第七。末那,字面意思是“意”,寓意着思量与执著。与前六识有所区别,前六识——触、味、嗅、听、视、直觉,它们对外境进行认知和感知,其核心功能在于对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的思考和执着,这被看作是自我意识的...
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都是佛教中的概念,用于描述人类思维、感受、记忆等心理现象的本质。-意识:指人类思维、感知、回忆等心理现象的总和,是人类心灵的主导部分。意识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意识,如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末那识:又称为“意”、“意识”,是意识中最为深层次的部分,也是潜意识...
阿陀那识,又作陀那识,是梵语ādāna的意译,新译家将其译作执、执持、执我,并将其视为第八识的别名。旧译家则将其译作无解,认为是第七识的别名。1. 阿陀那识作为第八识的别名,是因为它负责执持感官和身体,使之不坏,保持根本识的完整性。同时,它也执持着基顷的诸法种子,使之不失...
第七感觉指佛学术语“末那识”。圣斗士是从佛教中吸取的名称而已。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为五感,第六感觉就是超感官知觉,第七感觉科学上称之为时间觉,在佛学中被解释为“末那识”,据说领悟了就可以看破生死,以活的状态到达冥界。 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引证释义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
"是说前六识以末那识为根,由于末那识起我执, 使得前六识坚持所缘境相,为相所缚而不得解脱,故人的认识所以产生我执、法执的谬误观点,全在末那识执有我相的原因。若通过一定修行,达到转依位时,末那识则审思量无我相,从而破除谬误。小乘佛教本来只讲六识至大乘瑜伽行派立八识说,以第七末那识为意识之根,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