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都想称雄称霸,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而孔子却告诉他们不要争斗称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诸侯国,施行仁政,这让野心勃勃的诸侯们很不爽。处处碰壁的孔子曾经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一味强调仁爱礼乐不以为然。 一次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
本篇讲述了老子传道孔子、孔子体悟大道的整个过程,故事跌宕起伏,议论石破天惊,阐明了孔子推行仁义是舍本逐末、扰乱天下,不如与化为人、顺其自然,则万物自足、入于大道。文中老子直指核心,讲明常人无法得道的主要原因是“中无主而不止,外无匹而不行”,而孔子冥思苦想老子真传,最终开悟,由衷感叹:“久矣...
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
6、老子与孔子论道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曰:“万物本于天。”老子与孔子都是圣贤,都是觉悟了万物的本源的人,孔子所说的天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用词不同,实质是一。 7、老子与孔子论命 老子曰:“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孔子曰:“君子畏天命。”孔子与老子都是悟道行道,都是知行...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阴就有阳,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争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老子送别孔子时: 老子:我曾经听说富贵者分别时,赠人以财物,有道德的人只是赠言话别,我不是一个富贵的人,只好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善于经商者从不将货物先摆出来;知识渊博者也不随意表...
老子却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动乱的根源在于人心,因为人心变化莫测,所以才会有天下动乱起伏。 两个老头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也可以看做是道法与礼法的第一次碰撞。人类社会在这之前有没有发生过相同的思想争论,咱不清楚,但是孔子和老子的这次论道却成为了经典。
孔子和老子在河边相遇,两位大师开始论道。孔子问老子:“正道是否存在于万物之中?”老子回答道:“道是无形、无物的,却存在于万物之中。”孔子又问:“为什么人们总是无法领悟到正道?”老子告诉他:“人们心中总是有太多的杂念和欲望,无法专注于道。”孔子听后深思熟虑,表示要努力修行,答谢老子的教诲。两位大师在河边...
什么是“道”,虽然文中老子向孔子进行了解释,但相信很多读者看完,还是会觉得云里雾里、莫名其妙,而这可能恰恰就是《道德经》所谓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得道和禅宗沾花一笑、以心传心的开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妙不...
孔子和老子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后世流传的两部经典,一本是《论语》另一本是《道德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孔子很聪明,他受到“周礼”的影响,认为如今的社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礼制混乱,所以导致了“人心不古”,于是一生都致力于研究“礼”,想把“礼”的学问研究...
孔老论道之一《庄子》:老子秘传孔子得道心法,用智不如忘己 孔老论道之二《庄子》:孔子跟老子讲仁义,老子却斥责他扰乱天下 孔老论道之三《庄子》:孔子见老子后三日不语,悟老子真传而得道 孔老论道之五《庄子》:老子向孔子解释什么是道,妙不可言 最后,笔者向大家推荐这本《庄子今注今译》,其作者是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