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伏邪指的是伏气温病的致病因素,即外邪侵犯人体后,正气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得邪气得以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逾时而发。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也包括了伏气温病的...
伏邪是指伏藏于体内的病邪,这一类疾病的特点是感而不随即发病。总的来说是指一切伏于体内而不能立即...
伏邪入里,侵入血分、五脏,变成咳喘、水肿等顽疾。 5、伏邪偏里。伏邪为表里并病,但偏重于里证。从伏邪的这些症候特点可以看出,患者之所以会形成伏邪,根本原因在于患者的正气不足,不能将外邪及时驱逐出身体,另外,正气不足也导致了患者发病的...
2、伏邪的病因病机 伏邪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外感失表,由表入里,深入脏腑(11页); ②表未解而误攻,则邪陷入里,变生不测(198页); ③表未解而误补,则闭门留寇,后患无穷(198页); ④表未解而误投寒凉,则损伤正气,遂成痼疾(153页)。
虚、瘀、痰、热、毒是伏邪的五个基本病因。伏邪潜伏首先是虚,潜伏久了形成痰和瘀,最终导致疾病慢性化,痰瘀互结,结为有形病巢,再加毒邪内生,与痰瘀交织,就恶变为癌。虚,指正气亏虚,包括脾虚和肾虚。脾虚,如小柴胡汤用人参,促进正邪相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气虚导致正邪相争不及,邪气...
李可老中医提出伏邪的概念,主要是解决了各种难治性疾病的病因问题,换句话说,临床我们遇到的很多痼疾、疑难杂症,其根本病因就在于患者体内存在伏邪。所谓的伏邪,就是指患者感受了外邪之后,因为失治、误治,或者因为患者正虚太甚,导致外邪入里,深入到血分、五脏,潜伏在体内,形成了各种痼疾、顽疾。 第一、伏邪的...
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伏邪指的是伏气温病的致病因素,即外邪侵犯人体后,正气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得邪气得以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腠,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脂膜,逾时而发。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也包括了伏气温病的...
伏邪作为温病,它的治疗和普通的新感温病不同,也和伤寒不同,更与内伤杂病的治疗方法有区别。温、补、托、清是我们治疗伏邪的四大基本治法。一、温法《内经》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伏邪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它伤于寒,但是没有发作,感寒而不发,到春天发为温病,所以伏邪的第一个治疗办法是温。
中医认为藏伏在身体内,不立刻发病的邪气就是“伏邪”。它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藏于体内,二是不立即发病。邪毒深伏在体内,必然损伤脏腑,暗耗正气。 “伏邪”的危害 “伏邪”一日不除就会危害人体健康。 ①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②中焦失守 脾胃失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