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写的都是碎片,不可能是全面的历史。”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卫毅 发自成都、澳门公共空间历史学家王笛的《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在成都有杏书店举办了新书分享会。书店创办者张丰在书店门口舞台前摆上了传统的茶座:一张桌子,三张竹椅,三杯盖碗茶,一个温水...
在上一部《茶馆》中,茶馆与娱乐艺人的关系是一个论述的重点。这不禁让我想到,侯宝林曾说过,解放后相声演员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京剧演员哀叹,说自己拿手的戏目无法上演,生计都成了问题。那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成都茶馆中的娱乐艺人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王笛:事实上,不同地...
人民文学出版社166创建的收藏夹人民文学出版社166内容:【王笛演讲】走进茶馆的小宇宙,发现日常的史诗最迷人!,如果您对当前收藏夹内容感兴趣点击“收藏”可转入个人收藏夹方便浏览
虽然1949年以后,由于国家不再鼓励做茶馆,所以茶馆开始逐步减少,茶铺也越来越少。在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成都的茶馆达到顶峰的时候,大概是600到700家,但是到1960年代就降到了100多家,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茶馆可以说如雨后春笋,到了现在的21世纪,根据2019年成都市政府的统计,已经有9900多家茶馆,将近1万家。 为什么...
王笛特别提到了史学研究的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他认为,宏观的历史必须通过无数的历史碎片构成,透过这些历史的细节,才能“从小处着眼,进入大格局”;而只有建立在大量的微观的碎片化研究之上,宏观历史的研究也才会更可靠。作为公共空间,茶馆不仅仅是一个喝茶的场所,它同时还是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的空间。每个城市都有...
在王笛看来,这种不人性的建筑规划,是权力和资本钟爱的“光辉城市”的样版。他更希望城市是有生命、有血脉的。人,而非建筑,才是城市文化的载体。相比北京,他更喜欢成都的聚会氛围。比如和老同学们约在一间绿树成荫的茶馆。在成都,你不用太守时,先来的人可以喝茶、吃瓜子、打牌或者麻将,等人聚齐后,再去...
“坐茶馆这种毫无意义的日常行为,比那些枭雄造成的尸横遍野的历史更有意义。”尽管有些夸张,但王笛的这句话展现了他更关注微观生活而非政经宏大话题的倾向。 王笛是研究历史的,但其学者之路却另辟蹊径。他喝过洋墨水,却研究“土”问题。历史专业出身,却屡获文学奖。王笛在成都长大,80年代在四川大学求学和任教,19...
讲座|王笛:老成都的茶馆、文化与生活 路边摊、麻将馆、林荫小道上飘零的落叶和拥挤茶馆中消磨的时光,组成了一副成都老城的生活图景。可如今,有些市井风貌也许已难觅踪影。在成都听戏、泡茶馆、逛庙会,百年来有什么样的变化?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剃头匠等各色人群在这座城市里如何生存?近日,“腾讯大家”...
茶馆讲理一般是双方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在地方有影响的人物做裁判,这也就是过去成都为何“实在的斗殴少有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节选自《茶馆与都市民众的日常生活——王笛博士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原刊于《文汇报·每周讲演》,2006年1月8日)】作者:王笛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
在历史学家王笛的演讲中,他从人们熟悉的成都茶馆谈起,论述了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的必要。王笛说,茶馆里没什么巨变的生活,才是日常。“我们不应该盼望那种剧烈的、波澜壮阔的时代,每天能够按照日常轨迹生活的时代,那是我们的福气。” 历史学家王笛分享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