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道德经》时,很多人会想到避世修行,逃脱世俗。 其实并非如此,道家思想不是教我们消极的避世,而是教我们积极的入世,并且在入世中有更多的坦然与智慧。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不用刻意的避世,身处红尘中,也有一颗超脱的智慧。 《道德经》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
道教与其他宗教有一个显著差别:道教对出世持积极态度。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其核心含意之一,便是天地人混一而致太平,与儒家治国平天下异曲同工。道家核心思想之一的无为,其后续目标也是“无不为”。因此,才有伟人说,《老子》是一部兵书。故而熟读道教经典的道门中人,其中很多是经天纬地之才。南北朝时,茅山祖师陶...
“出世”有“入世”之恋;“入世”比“出世”尤难,这就是他游离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心境!因为这时,巩丰已阅历了南宋朝廷主战与主和两派斗争倾覆的波澜;阅历了“庆元党禁”的十多年浩劫;经历了几十载官场的险恶,所谓文化并不“文”,义理并不“义”,内心世界是更复杂而扩展了。但他有一种自负的性格,又...
入世与出世,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在入世中,我们体验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着人间的温暖与冷漠;而在出世中,我们则能从尘世的纷扰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人生。入世是行动,是在现实中积极地追求与创造;出世是思考,是在心灵的深处寻找智慧与真谛。只有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真...
当被问到在道长与代表之间身份的转换时,他表示,道教本来就有“出世”和“入世”之说。“该入世的时候要入世,当初丘处机道长不是还游说过成吉思汗‘欲罢干戈致太平’吗?”他说。 张继禹1962年出生在江西,小时候赶上了“文革”,当时道教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化而被否定,他一家也被当做“张天师黑爪牙”下放到农村,...
自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只谈歌词 自认是入世的,故向来不屑于弃世厌世之霏靡之音,这次破例。 (昨夜同门云集 推杯又换盏 今朝茶凉酒寒 豪言成笑谈 半生累 尽徒然 碑文完美有谁看 隐居山水之间 誓与浮名散) 不喜推杯换盏,又不愿成为笑谈,只能在孤冷清寂的早晨品尝茶凉酒寒。文人的悲哀在于:他们清高却留恋浮华...
这样的立世原则,使得隐士们没有世俗与虚幻的任何羁绊,而处于一种很自然的状态。 庄子追求逍遥游,思想没有错,但手法有误。 张子房处理得很好,是个典范。 世人学习隐士的思想,但缺少隐士文化的硬实力与系统原则,也就没有客观性与主动性,是一种唯心的思想,例如陶渊明。 有无科学是个科技体系,已经有别于古代的隐士...
个体不得不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寻求平衡,这是由个体生活在人世间所受制的现实条件决定的。中国传统的入世出世观,给人提供了一支“入世”的“长矛”的同时,也提供了一块“出世”的“盾牌”,实现了“矛”与“盾”融合于人的一生,并和谐地解决了人生中的问题。正如徐小跃所言:“儒道佛三家互用的功能,满足了中国人...
《晋真人语录》亦云:“若要真行,须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清初全真龙门派中兴之功臣王常月强调先尽人道,方可论仙道,完全把入世的儒家伦理与出世的道家信仰结合起来,把修道德与求神仙放在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足见其救人与救世理想的高度...
其实并非如此,道家思想不是教我们消极的避世,而是教我们积极的入世,并且在入世中有更多的坦然与智慧。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不用刻意的避世,身处红尘中,也有一颗超脱的智慧。 《道德经》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