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是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与作为具有一种相反关系。刑法中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消极的不去履行这种义务,因而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行为,即应当去做而不去做。最典型的犯罪就是“遗弃罪”。 应当指出,刑法中的不作为应该具备这样的要件: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履行的义...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女生是一个情商高又特别独立的人,一般来说,这样的女生也是很少和男朋友“作”的。所以,你也得分情况来判断女生“不作”就是不爱这个定论。05 女生“作”是正常的,但一定要适可而止 女生的“作”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毕竟,女生都是感性的动物,有时候就是会忍不住去“作”一...
《作与不作》首章以“作”字切入,讨论商周时期的天人关系。普鸣继承吉德炜(David Keightley)说,认为商周时期的人神处于冲突之中。他指出,卜辞中有许多祖先及其他神灵“作害”“作祸”于生者的记录,而商人祛除祖先诅咒之“作御”等祭祀是人类试图操控、收摄作祟神灵的尝试;又以为商人如此,周人亦然。 The...
普鸣的学术代表作有《作与不作:早期中国对创新与技艺问题的论辩》(The Ambivalence of Creation : Debates Concerning Innovation and Artifice in Early China)和《成神:早期中国的宇宙论、祭祀与自我神化》(To Become a God: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ization in Early China),两书中文版均由三...
一、犯罪的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是什么? 1、从物理性质区分不同。依通说之见解,行为乃基于意思决定而为之身体动静。出于身体之运动者为作为,由于身体之静止者为不作为。 2、两者是相反的行为。即积极的行为,是指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作为是危害行为的主要形式,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
本文系2021年10月24日在三联书店中国美术馆店举办的普鸣《作与不作》《成神》讨论会的发言稿,由澎湃新闻记者丁雄飞整理,经作者审定。 全文分两部分刊发。下篇收录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壁生、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李震、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健芸、清华大学哲学系何青翰、...
普鸣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与不作》从来没有直接谈古典中国和古希腊的比较,而是完全就着中国文献的脉络讲,《成神》里则有两处明确的比较:一是比较《诗经》的《生民》和赫西俄德的《神谱》,二是比较《管子》的《内业》等四个文本和恩培多克勒的学说。按照普鸣的解读,《生民》里姜嫄怀上后稷,是通过欺骗性的祭祀使帝...
文/ 杨起予(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作与不作》译者)我们长时间困惑于如何翻译普鸣(Michael Puett)The Ambivalence of Creation一书的书名。一天,甘阳老师提议将其译成“作与不作”。我和几位同学在收到消息时,都不由自主地把“作”字读成了一声。可普鸣老师却很喜欢。原来,他希望以“作”字来探讨人类创新、改造...
甘阳:比较的陷阱与海外汉学的自觉 我先讲讲普鸣(Michael Puett)这两本书的翻译经过。《作与不作》和《成神》的中译本可以说是博雅教育的副产品,是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教学成果。2014年,我给博雅学院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了一个“比较古典学”研讨班,这个班由两部分课组成,一部分读柏拉图的七个对话,一部分讨论...
《系辞》充分表达了制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尽管后人对器本身以及制作的思想意义强调得并不太多。 《作与不作》提到了自然与制作的关系问题,普鸣引述的先前西方学者和汉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中西对比时多有固态化的倾向,即强调自然与制作的关系在中西方的不同,似乎在中国,自然的观念里就涵盖了制作。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