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带一提,2002年的IMO中国国家队,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老师们,都觉得是一支烂队。裘老师当时给我们下的目标是3金2银1铜,总分前三。)【编者注:接下来这几段的分析涉及IMO的比赛形式,如果看不懂可以看完《付云皓谈奥数(二)》再回来看这个部分。】 裘老师当时回答了三点: 1:1,2,4,5四个题不丢分或少丢分...
(顺带一提,2002年的IMO中国国家队,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老师们,都觉得是一支烂队。裘老师当时给我们下的目标是3金2银1铜,总分前三。)【编者注:接下来这几段的分析涉及IMO的比赛形式,如果看不懂可以看完《付云皓谈奥数(二)》再回来看这个部分。】 裘老师当时回答了三点: 1:1,2,4,5四个题不丢分或少丢分...
在此也奉劝数学竞赛的天才和小天才们,到达顶峰之前少刷点题,多开发思维,多保持兴趣。【编者注:请注意作者作为过来人的善意提醒——在到达一定高度以前不要依赖刷题。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奥数班里,很多孩子是从一开始就拼命刷题,不仅对争取竞赛名次没有什么好处(最多是拿一些低层次的奖项),而且错过了提升自己能力的好时...
因为资本的罪恶太容易湮没人的良知,只要利润足够丰厚,就可以把道德甚至法律都抛诸脑后,血红的眼睛里只看到了钱。 本文是付云皓《从首个IMO季军谈起》的节选,对应原文的第六、七、八部分。本号已获得原作者授权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直接联系原作者。 特别声明:出于可读性和篇幅控制的考虑,本部分转载做了较多的删节。
付云皓谈奥数(四):奥数界南郭先生的四大“黑招” 荟思 “奥数热”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参赛人数的飙升。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培训老师的巨大缺口。虽然市场手段对留住现有人才和吸引新人有正面作用,但毕竟是好几十倍的人数增长,其中投机分子的数量远大于想实实在在做事清清白白挣钱的人。 数学教学是高度专业化的...
*也谈奥数*付云皓..最近,谈到奥数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我没事回趟家,都能碰到几个大叔大妈跟我掰扯这个。杨东平教授的一篇博文激起千层浪,奥数是否有害成了N多人茶余饭后 的谈资。作为一名专业的奥数参与者与工作者,本人在这里说一
#街谈巷议#付云皓,连续2届国际奥数满分,如今的二本师范老师,近日因一篇题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文章,再次引发热议。从“天才”到“路人”,跌宕的人生轨迹,或让人概叹。但一句“我没有坠落,我在脚踏实地处”,却更真实且温暖。没有一种天赋会注定辉煌,听从内心,自己的路,终究要自己来走。 ...
奥数只适合5%的孩子学习(注意只是学习!),可是光参与的孩子恐怕就要超过20%。现在前20%的孩子能上啥大学?二本可都不一定。 天分不够,水平上不去,玻璃心倒是养出来了。 小学的时候呢,多学一点,能听懂也行,当个兴趣爱好。可是慢慢长大了,再花大量时间学竞赛,啥都听不懂,可就没有必要啦。
奥数之热,只赚不赔的是学校和机构,孩子是唯一的受害者,而家长,则是搬起石头砸痛自己脚的可怜虫! 本文是付云皓《从首个IMO季军谈起》的节选,对应原文的第九部分。本号已获得原作者授权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直接联系原作者。 由于原文后续部分都是围绕竞赛组织的专业分析和思考,大多数读者不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理解...
奥数只适合5%的孩子学习(注意只是学习!),可是光参与的孩子恐怕就要超过20%。现在前20%的孩子能上啥大学?二本可都不一定。 天分不够,水平上不去,玻璃心倒是养出来了。 小学的时候呢,多学一点,能听懂也行,当个兴趣爱好。可是慢慢长大了,再花大量时间学竞赛,啥都听不懂,可就没有必要啦。